一、专著目录 1902年——1952年 (法)沙畹(E•Chavannes)《北支那考古使命记》(法文原名:Mission Archeologique dans La China Septentrionale)四卷本(图版2卷、文字2卷),1909~1915年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图版Ⅰ(云冈图片78幅),文字Ⅰ、Ⅱ(云冈P294—319)] (日)新海竹太郎、中川忠顺《云冈石佛》(2册),日本文求堂及山本写真馆1921年。 (日)木下圶太郎、木村莊八《大同石佛寺》,日本美术学院(东京),1921年。 (日)田中俊逸《支那山西省大同石佛写真集解说》,东洋古美术研究会(东京)1922年。 (日)佐藤孝任《云冈大石窟》,华北出版社1924年。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Osyald•Siren)《5~14世纪中国雕塑》(法文原名:Chinese Scu了pture :from the fiifth to the fourteeth century)四卷本,1925年伦敦欧内期特•本有限公司出版。1970年美国纽约哈克艺术书店重印,合订2卷;1998年台湾再版全二册,云冈图版(第1册)PL17~PL69共66幅。 (日)关野贞《云冈石窟の年代と其样式の起源に就ぃて》,(同博士论文集卷 四《支那の建筑と艺术》に收录),1926年。 (日)滨田青陵《云冈から明陵へ》,《佛教美术》第六册、第七册及び第九册,1926年5月、8月、12月发行。 (日)伊藤清造《云冈艺术の系统》, 《亚东》1926年。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Osyald•Siren)《古代中国艺术史》(法文原名:Histoire des arts anciens de la Chine)四卷本,1929~1930年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出版。[第三卷图版云冈石窟P1.48~54(共10幅),文字P35~39;第四卷图版P1.108(一幅),文字P74] 顾颉刚辑《云冈造像史料》,燕京大学图书馆抄本1933年。 中法大学孔德学院编《云冈专刊》,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1934年。 ANNA M. HOTCHKIS《BUDDHIST SCULPTURES AT THE YUN KANG CAVES》(英文版)[云冈佛像],上海:中国北方每日新闻,1935年。 DR. GORDON KING《The Buddhist Cave Temples at Yun-kang》 (英文版)[金博士《云冈石窟寺》],北平中国,1935年3月。 (英)玛丽•奥古斯塔•穆立金等《云冈石窟佛教雕刻》(英文),上海:《字林西报》1935年。 张子春编辑《云冈旅行特刊》,山西大同北新书刊社1936年。 白志谦《大同云冈石窟寺记》,中华书局印行1936年4月。 苏祐《云中事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6月。 晋北自治政府办公厅编辑《大同云冈石窟寺古迹详志》,1938年4月。 (日)木下圶太郎《大同石佛寺》(重版),座右宝刊行会1938年12月22日。 (日)福岛圆明《大同一瞥と石佛》,活版四六版三九页,1938年3月10日。 (日)桐谷幸昌《石佛と石炭の大同》,腾写版,1938年3月28日。 (日)上田守夫《云冈の石佛》,腾写版,1938年4月25日。 (日)铃木浩《大同の石佛》,《支那》第29卷第9号,1938年9月。 《东洋古美术の豪华——大同云冈之石佛》(大同云冈石佛写真帖),晋北自治政府发行1939年。 (日)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共12卷,〈山西云冈〉第1卷图版(76幅),第1卷解说(1~48页),法藏馆刊行1939年。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とその时代》(支那历史地理丛书),富山房出版(东京)1939年10月。 杨歗穀撰《大同云冈石佛寺考》 [普通古籍] 鉛印本. 北京:北京山本写真馆1940年。 (日)小川晴旸《大同的石佛》,艺术出版社1942年。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仏群: 東方文化研究所雲岡石窟調査概報》,大阪:朝日新闻社刊,1944年6月。 (日)小川晴旸《大同云冈の石窟》,日光书院出版(东京)1944年。 (日)长广敏雄《大同石佛艺术论》,日本京都高桐书院1946年。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大同の石佛》,座右宝刊行会1946年9月。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十六卷,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51-1956年。 1953年——2003年 刘汝醴《伟大的雕刻艺术——云冈》,上海:四联出版社1954年3月。 王辑五、郭根、史若合著《云冈散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山西云冈古迹保养所编《云冈石窟》(罗哲文绘图、摄影),文物出版社1957年9月。 刘玉英编《云冈图案》,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 (日)长广敏雄《云冈与龙门》,中央公论美术出版(东京)1964年2月25日。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73年。 (日)长盘大定、关野贞《山西云冈》,《中国文化史迹》(共12卷)第1卷,京都法藏馆1974年。 (日)水野清一、樋口陸康《云冈の石窟:续补•第18洞实测图》,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刊,1975年。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中国文化社会史迹解说篇》,世界文化社1976年。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云冈文管所编《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76年。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云冈文管所编《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77年。 (日)NHK教村班《云冈石窟之旅》,日本广播出版协会1979年。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著《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81年。 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编绘《云冈石窟装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宿 白(主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0•云冈石窟》(分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 James O. Caswell《Written AND Unwritten BUDDHIST CAVES AT YUNGANG》(《云冈历史全集》)[英文版],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1988年。 (日)长广敏雄《云冈日记——大战中の佛教石窟调查》,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8年2月。 辛长青《云冈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昝 凯《云冈石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会社平凡社1991年。 孔有生《云冈石窟白描资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会社平凡社1994年。 李治国编《云冈石窟》[黑白图集],文物出版社1995年9月。 赵一德《云冈石窟文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王建舜《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赵一德《话说云冈石窟》(三晋文化研究丛书) 李元庆主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 王 恒《云冈佛经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治国(主编)《云冈》 [彩色图集],文物出版社2000年12月。 (日)八木春生《云冈石窟纹样论》,日本法藏馆2000年。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云冈》(第三卷:李治国主编),重庆出版社2001年3月。 韩 府 (校勘 注释)《历代咏云冈石窟诗萃——附历代咏大同名胜古迹历史风物诗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5月。 王 恒《云冈佛经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阎文儒《云冈石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王建舜《云冈石窟双窟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 王生忠主编《云冈石窟》,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 王 恒《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瑰宝》,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004年——2010年 聂还贵《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中华书局2004年8月。 王 恒《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书海出版社2004年3月。 王效海《云冈石窟》王滢编著/摄影,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4年。 王建舜《北魏云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云冈石窟大事记》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冈保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冈百年论文集》(一、二)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名人与云冈》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 《文物世界•云冈特刊》2005年第4期。 李恒成《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张 焯《云冈石窟编年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2月。 云冈石窟研究院李治国主编《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8月。 云冈石窟研究院编著、李雪芹、李立芬主编《云冈解读》,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 王 恒《大同历史文化丛书》(第六辑)[1、云冈石窟的开凿2、云冈石窟名称和铭文碑记3、云冈石窟洞窟建筑形式4、云冈石窟布局设计艺术5、云冈石窟龛式艺术6、云冈石窟佛像7、云冈石窟菩萨像及供养形象8、云冈石窟天龙八部及梵志妖魔9、云冈石窟基本装饰纹样10、云冈石窟特定装饰纹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日)冈村秀典《云冈石窟•遗物篇》,日本朋友书店2006年2月20日。 解冰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专辑),中国文物报社2007年第5期。 云冈石窟研究院编著、李雪芹主编《云冈石窟研究院——带你走进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苗旭宏《云冈石窟•旅游礼佛一本通》,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张焯主编《云冈石窟》(彩色画册),文物出版社2008年4月。 崔晓霞(执笔)《世界遗产丛书---云冈石窟》(主编: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8年7月。 毛志喜《云冈石窟线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 赵昆雨《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 李凭《拓跋春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 冯骥才主编《中国大同雕塑全集•云冈石窟雕刻卷》(上、下)中华书局,2010年9月。 2011年——2017年 王晨绘著《云冈石窟装饰图案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 张焯主编《中国石窟艺术•云冈》,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 王恒《云冈石窟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年。 张焯 《东方佛教的第一圣地》,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1月。 云冈石窟研究院编 ,《赵一德先生八十诞辰纪念文集》,2013年10月。 云冈石窟研究院编 ,《平城丝路》, 青岛出版社 2015年12月。 张焯:《云冈石窟佛造像》(典藏卷) 青岛出版社 2017年1月1日 。 云冈石窟研究院编,《大同石佛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3月。 彭明浩著,《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文物出版社,2017年5月。 二、论文目录 1902年——1952年 (日)伊东忠太著《云冈旅行记》,《建筑杂志》1902年 189 号。 (日)伊东忠太著《支那山西云冈の石窟寺》,《国华》1906年197—198号,日本东京国华社发行1906年10月号及11号。 (日)塚本靖《云冈と龙门》,《太阳》第5号1915年6月。 张世鎏《云冈石窟》,《东方杂志》1918年第27卷。 陈 垣《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2、3号。 袁希涛《大同云冈石窟佛像记》,《地学杂志》1920年11卷2—3期。 (日)关野贞《云冈と龙门》,《美术月报》第5号,1922年1月。 吴新吾《大同云冈游记及其感想》,《晨报》1923年5周年增刊50—52期。 (日)竹冈胜也《汉代文样の云冈石窟に於ける展开》,《史渊》25卷1924年。 (日)常盘大定、关野贞《云冈第18窟立三佛洞》,《中国佛教史迹评解》佛教史迹研究会出版1928年 。 赵邦彦《调查云冈造像小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集刊》1928年第1卷第4期。 伧 父《云冈石窟》,《北洋画报》1929年 12月12日3版。 陈 垣《云冈石窟寺之译经与刘孝标》,《燕京学报》1930年第6期。 婴 行《云冈石窟》,《东方杂志》1930年27卷2号。 余逊、容媛《云冈石佛之厄运》,《燕京学报》1930年8期。 谢国桢《大同石窟寺》,《国风半月刊》1933年5卷6~7期。 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3卷3、4期。 铮然《记大同云冈石窟寺》,《北洋画报》(第991期)1933年9月28日3版。 《云冈窟寺》,《东方杂志》1933年第30期。 方 山《大同云冈石窟》,《南大半月刊》1934年10期。 灵 台《说云冈石窟》,《西北春秋》1934年第13、14期。 蒋唯心《云中访经礼佛记》,《国风半月刊》1934年第10期。 冰 心《游云冈日记》,《冰心文集》3《平绥沿线旅行记》1934年7月12日。 郑振铎《云冈》,1935年发表于平绥铁路局出版的《西北胜迹》。(1937年6月又登载于上海商务印书馆《西行书简》,1998年收入文物出版社《郑振铎文博文集》。) 常 惠《山西大同云冈调查报告》,《古物保管委员会工作汇报》1935年第103~110期。 周一良《云冈石佛小记》,《考古社刊》1936年第4期。 周肇祥《云冈石窟后魏比丘尼惠定造像记》,《艺林月刊》1936年80期。 周肇祥《云冈大茹茹可敦造像跋》,《艺林月刊》1936年81期。 刘选民《大同云冈石佛》,《大公报艺术周刊》1936年73~74期。 涛 声《大同与云冈》,《正风半月刊》1937年4卷6期。 (日)水野清一《云冈に於ける昙曜の五窟につぃて》,《支那佛教史学》第一卷第二号,1937年7月。 (日)安藤德器《大同石佛案内记》,宝云舍(东京)1937年。 (日)长谷川兼太郎《武州塞石窟》,《日本医事新报》第796~第805号,1937年12月~1938年2月。 厉寿田《云冈石窟源流考》1938年12月。(后发表在1968年《大同市志通讯》3、4期合刊上。)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调查记》,刊《东方学报》(京都)第九册(1938年度)、第十三册第一分册(1939、1940、1941年度)、第四分册(1942年度)、第十四册第四分册(1943年度)、第十五册第二分册(1944年度)[此文后经修改又收入《云冈石窟》1951~1956,卷ⅤⅡ、ⅩⅤ] 。 (日)水野清一《云冈旅信》,《考古学》第9卷第7号,1938年7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随想》,《宝雲》第21号,1938年1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便り》,《东洋史研究》第3卷第5号,1938年6月。 (日)水野清一《北支石窟构造论》,《史林》第23卷第1号,1938年1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调查觉书》,《画说》第24号,1938年12月。 (日)关野贞《云冈石窟の年代と其样式の起原に就ぃて》,《支那の建筑と艺术》昭和十三年(1938年)。 (日)大口理夫《云冈石窟像の塑造的倾向》,《画说》1938年2月号,东京美术研究所发行。 (日)大口理夫《六朝石窟寺院に於ける佛龛の消长》,《考古学杂志》第28卷第10号,1938年10月发行,考古学会。 (日)常盘大定《云冈石佛与经典的关系》,《中国佛教研究一》1938年出版。 (日)三上次男《张家口から云冈へ》,《画说》1938年8月号。 满地北支事务局《大同の石佛》(日文),《北支画刊》第6期,东京日本桥区吴服桥发行,1938年9月。 (日)安藤德器著《大同石佛导游记》,宝云舍出版1939年。 (日)伊滕清造《云冈艺术の系统》,《支那及满蒙の建筑》1940年。 (日)日比野丈夫《武州川の火井をたづわて》,《东方学报》第十一册第一分册,1940年。 (日)水野清一《大同石佛问答》,《北支》第2卷第2号,1940年2月。 (日)伊东忠太著《云冈石佛寺の话》(上下),《史迹名胜天然记念物》第8、9号,1941年8、9和1943年8、9。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の发掘》,《考古学杂志》第31卷第1号,1941年1月。 (日)水野清一《付法藏传と云冈石窟》,《纪元二千六百年记念史学论文集》1941年4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阿弥陀像に就ぃて》,《支那佛教史学》第5卷第2号,1941年8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だょり(1)》,《东洋史研究》第6卷第4号,1941年9月。 中观《云冈》,刊《佛学月刊》1942年第2卷第1期。 (日)正雄《云冈石窟寺之今昔》,《教育时代》1942年。 (日)江文也《大同石佛颂》,青梧堂(东京)1942年。 (日)塚本善隆《云冈三则——常盘、关根两博士の<支那文化史迹第一辑>を阅览して》,《中国佛教史研究•北魏篇》弘文堂书房出版1942年。 (日)塚本善隆《沙门统昙曜とその时代》,《中国佛教史研究•北魏篇》弘文堂书房出版1942年。 (日)塚本善隆《北魏太武帝的废佛毁释》,刊《中国佛教史研究•北魏篇》弘文堂书房出版1942年。 (日)塚本善良《“沙门统”昙曜年代考》(上下)灵妙试译,《佛学月刊》1944年第3卷第9、10合刊和第11、12合刊。 (日)长广敏雄《佛像的服制》,《大同石佛艺术论》京都高桐书院出版1946年。 戴藩豫《云冈石窟与域外艺术——佛教美术史中国篇之一节》,《边疆人文》1947年第4卷。 穆 野《云冈石佛》,《西北之声》1947年。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に於ける佛像の服制について》,《东方学报》京都第15册第4分册,1947年6月。 (日)小杉一雄《大同石佛の眼》,《三彩》一三,1947年。 李可染《云冈石刻的印象》,《人民美术》1950年第1卷第5期。 萧 离《大同文物调查——云冈石佛寺近况》,《文物参考资料》第1~6期汇编,1950年10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における二三の因缘像》,《羽田博士颂寿记念东洋史论丛》,1950年11月。 王 逊《云冈一带勘察记》,《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出版1951年。 裴文中《大同云冈石佛窟对岸之史前遗址》,《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出版1951年。 (日)水野清一《逆发形にっいて——云冈图像学》,《佛教艺术》第12号,1951年6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の石窟とその时代》,《读书春秋》三~六,1952年。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佛の重要性》,《艺术新潮》第3卷第5号,1952年5月。 (日)长兴善郎《回想の大同石佛》,《艺术新潮》3~5,1952年。 1953年——1989年 刘百余《云冈石佛群》,《旅行杂志》1953年27卷第7期。 (日)小野胜年《云冈石窟とその调查报告》,《佛教艺术》一八,1953年。 (日)塚本善隆《大石佛》,东京:弘文堂1953年。 陈 新《云冈佛窟》,《觉讯》1954年第90期。 安 紫《云冈石窟参观记》,《旅行杂志》1954年28卷6期。 (日)水野清一《北魏石佛の系谱——平城时代》,《佛教艺术》第12号,1954年4月。 (日)水野清一《云冈石窟、ほか》,《世界美术大辞典》1954年12月。 (日)小川晴旸著《大同云冈の石窟》,日平日光书院出版1955年。 宿 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新发现的大同云冈石窟寺历史材料的初步整理》,《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6年第1期。 启 明《云冈石窟游记》,《旅行家》1956年第4期。 云冈古迹保养所《云冈新发现的一块石刻》,《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 于希宁《云冈拾遗》,《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日)水野清一《观音菩萨と普贤菩萨——云冈图像解》,京都《东方学报》第27册,1957年3月。 常任侠《云冈石刻艺术》,《现代佛学》1958年第2期。 《今日的云冈石窟》,《人民日报》1958年3月4日,又见《现代佛学》1958年3期。 范文龙《从“比例”上谈云冈的“佛像”》,《美术》1959年第2期。 方 晴《看云冈石刻》,《中国青年报》1959年7月24日。 郝树侯《云冈的历史与艺术》,《山西地方史研究》1960年第 1辑。 (日)吉村怜《云冈石窟中莲花化生的表现》,《美术史》第37 号,1960年。《云冈石窟》,《文汇报》1961年5月1日。 (日)三本智教《云冈のイニド系神像》,《密教文化》五二、五三,1961年。 (日)三本智教《云冈石佛の系统》,《密教文化》五三、五四,1961年。 温娇珠《云冈石窟》,《人民画报》1962年12期。 (日)谷川徹三《云冈石窟の思い出など》,《世界考古学大系》平凡社,1962年。 阎文儒《云冈石窟造像中一些题材的考释》,《现代佛学》1963年第2期。 通一、董玉祥《云冈第五十窟的造像艺术》,《现代佛学》1963年第2期。 杨 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现代佛学》1963年第2期。 (日)吉村怜《云冈石窟中莲花装饰的意义》,早稻田大学美术史研究会编集《美术史研究》1964年第3册。 (日)水野清一《关于云冈的昙曜五窟》,《中国的佛教美术》平凡社出版1968年。 (日)吉村怜《论昙曜五窟》,《佛教艺术》1969年73号。 (日)村松宽《云冈余话——访问长广光敏雄君》,《日本美术工艺》1969年10月第373期。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中佛像的服制》,《六朝时代美术研究》美术出版社1969年。 (日)北川桃雄《大同の古寺》刊《云冈の石窟》,中央(日)公论美术出版,1969年9月20日。 《云冈石窟艺术》,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编《山西历史文物简介》1973年。 《云冈石窟》,《地理知识》1973年第6期。 《访云冈》,《山西日报》1973年9月5日。 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云冈石窟建筑遗迹的新发现》,《文物》1976年第4期。 晋 文《云冈石窟》,《文物》1976年第4期。 (日)长广敏雄《木下圶太郎与石佛—云冈随想》,《日本美术工艺》1976年第453期。 (日)长广敏雄《西方群的昙曜五窟》,《云冈石窟•中国文化史迹》世界文化社出版1976年。 (日)长广敏雄《石窟工程过程的想象》,《云冈石窟•中国文化史迹》世界文化社出版1976年。 宿 白《盛乐、平城一带的拓拔鲜卑北魏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二》,《文物》1977年第11期。 (日)佐藤智水《云冈佛教の性格——北魏国家佛教成立の一考察》,《东洋学报》第59卷第1、2号1977年。 宿 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日)横超慧日《北魏佛教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出版1978年。 (日)长泽和俊《云冈の佛教美术につぃて》,《东洋学术研究》第17卷第6号,1978年。 (日)长广敏雄、邓健吾《云冈の昙曜五窟》、《云冈と龙门文化的差异》,均见《中国文明の原像》(下),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78年8月。 孙志江、何世尧《大同云冈石窟》,《人民画报》1979年第4期。 张畅耕、员海瑞、辛长青《云冈石窟研究三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期。 阎文儒《云冈石窟的开创和题材分析》(上下),《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5、6期。 周伟洲《关于云冈石窟的“柔然题铭”——兼谈柔然的名号问题》,《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1期。 (日)长广敏雄《驳宿白氏的云冈石窟分期论》,日本京都《东方学》1980年第60辑。 肖兴华《云冈石窟中的乐器雕刻》,《中国音乐》1981年第2期。 丁明夷《关于云冈石窟分期的几个问题——兼与长广敏雄先生商榷》,《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期。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之谜》,《佛教艺术》1981年第34号。 业露华《北魏的僧祗户和佛图户》,《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 蔡忠信《漫话云冈石窟》,《地球》1982年第1期。 宿 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李治国《云冈石窟》,《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4期。 春 柳《石雕乐舞之冠—云冈石窟巡礼》,《舞蹈》1982年第5期。 文天申《云冈石窟漫步》,《中国建设》1982年第9期。 周伟洲《关于云冈石窟“茹茹造像题记”——兼谈柔然的名号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陈清香《论云冈石佛式样的源流》,台湾《华冈佛学学报》1983年第6期。 李 浴《大同云冈石窟》,《中国美术史纲》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年4月。 丁明夷《关于云冈石窟分期的几个问题》,《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における千佛构成》、《云冈の重层塔》、《云冈石窟における佛像の服制》、《云冈の本生谭表现につぃて》、《宿白氏》の云冈石窟分期论を驳す》、《云冈石窟の谜》,刊《中国美术论集》株式会社讲谈社,1984年9月。 丁明夷《云冈石窟》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 周义雄《云冈二十窟石佛形制研究》,《华夏学报》1985年第19期。 辛长青《云冈第20窟出土比丘尼昙媚造像颂石碑试解》,《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赵一德《云冈昙曜五窟的帝王象征》,《大同地方志通讯》1987年第1期和《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第2辑。 赵一德《云冈昙曜五窟的佛名考校》,《北朝研究》1987年试刊号和《天津师大学报》第26期。 辛长青《北魏营造云冈诸僧索微》,《北朝研究》1987年试刊号和《文物季刊》1990年第1期。 林 石《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漫话云冈石窟》,《文史知识》1987年第7期。 王建舜《昙曜五窟的美学断想》,《北朝研究》1987年试刊号。 昝 凯《云冈石窟的三种风格》,《北朝研究》1987年试刊号。 李雪芹《云冈石窟第11至13窟造像所表现出的宗教思想浅析》,《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 秦大树《试述河西凉州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关系》,《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7年第2期。 刘海清《厉寿田与<云冈石窟源流考>》,《山西文物》1987年第2期。 (日)长泽和俊《云冈的佛教美术》张桐生译,《丝路与佛教文化》1987年。 解廷凡《从云冈石窟维修加固中得到的启示》,《北朝研究》1987年试刊号。 丁明夷、李治国《云冈石窟开凿历程》,见宿白主编《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雕塑编10分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 王子云《云冈石窟雕像的分期造像风格》,见《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甘思维《云冈石窟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1988年。 林久雅《北魏云冈石佛艺术的基础与形成》,《历史月刊》1988年第9期。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新编云冈石窟窟号的说明》,《文物》1988年第4期。 陆屹峰、员海瑞《云冈开创问题新探》,《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赵昆雨《云冈北魏乐器雕刻定名小补》,《乐器》1988年第3期。 赵昆雨《云冈北魏伎乐雕刻探微》,《中国音乐》1988年第3期。 王建舜《云冈石窟的艺术象征》,《晋阳学刊》1988年第6期。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的研究资料》,《古代文化》1988年40卷4期。 温玉成《谈云冈石窟之开创年代》,《中国文物报》1989年1月27日。 王 逊《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 林久稚《北魏云冈石佛艺术的基础与形成》,《历史月刊》1989年9期。 常 青《北魏皇兴造像》,《文博》1989年4期。 赵一德《云冈弥勒洞的黑石之谜》,《北朝研究》1989年创刊号。 赵一德《云冈佛籁洞与北朝文化》,《文史哲》1989年第2期。 赵昆雨《云冈吹指、弹指及雕刻考略》,《乐器》1989年第2期。 辛长青《云冈第17窟比丘尼惠定造像题记考释》,《北朝研究》1989年创刊号。 辛长青《云冈石窟的辽代修建工程》,《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9年第2期。 王建舜《云冈佛教石窟艺术夸张的美学品格》,《北朝研究》1989年创刊号。 陆屹峰、员海瑞《云冈石窟尼寺考》,《文物季刊》1989年第1期。 爱 华《云冈石窟群》,《山西文献》1989年第34期。 1990年——2001年 (日)吉村怜《云冈石窟编年论——宿白、长广学说批判》,《国华》1140号,1990年11月出版。(又见《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 姜丰荣《对<云冈第17窟比丘尼惠定造像题记考释>一文的商榷》,《北朝研究》1990年上半年刊。 (日)关野贞、长盘大定《山西云冈》(赵一德译),《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 王建舜、陈向东《云冈石窟的艺术变形》,《晋阳学刊》1990年第3期。 王建舜《键陀罗艺术、笈多艺术和云冈石窟的美学风范》,《云中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宿 白《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李雪芹《云冈新编窟号说明》,均见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株式会社平凡社出版1991年。 吴 焯《云冈大佛的源流及其相关问题》,《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赵昆雨《云冈北魏乐器雕刻的定名》,《中国音乐》1991年第1期。 赵一德《云冈最大洞窟的民族心态》,《北方文物》1991年第2期。 赵一德《云冈“十寺”的兴废沿革》,《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 (日)八木春生《云冈石窟に见られる<藤座式柱头>につぃての一考察》,《佛教艺术》197号,1991年。 (日)关野贞、常盘大定《山西云冈(续)》(赵一德译),《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 蔡 仪《云冈石窟的雕刻》,《美术研究》1992年第4期。 赵一德《云冈石窟的文化价值》,《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史念海)1992年。 张 华《在云冈石窟中的北魏石雕佛塔》,《北魏研究》1992年第2期。 智夏冰《略谈云冈第七、八窟的几个问题》,《北朝研究》1992年第3期。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的研究笔记》(张丽波译、冯继钦校),《北朝研究》1992年第1期。 (日)吉村怜、吉成寿男等《昙曜五窟营造工程探讨》,《国华》1155号,1992年2月。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第7窟分图描述》(孟庆瑞译),《云中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辛长青《羌族建筑家王遇考略》,《文史哲》1993年第3期。 李雪芹《气势宏伟绚丽多姿的云冈石窟》,台湾《典藏》1993年第8期。 李雪芹《云冈石窟的窟室形制》,台湾《典藏》1993年第11期。 员海瑞《云冈石窟》,《大百科全书•文博卷》大百科出版社1993年。 刘溢海《云冈石窟的传说》,《沧桑》 1993年第2期。 温金玉《大同云冈石窟文化简论》,《五台山研究》1993年第2期。 凡 奇《论云冈石窟犍陀罗艺术风格之演变》,《经济经纬》1993年第3期。 徐柏容《云冈奇葩》,《艺术百家》 1993年第2期。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发掘记》(王银田译),《北朝研究》1993年第3期。宿 白《恒安镇与恒安石窟—隋唐时期的大同与云冈》; 丁明夷《云冈石窟研究五十年》;(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第9、10双窟的特征》; 李治国、丁明夷《第38窟的形制与雕刻艺术》;吕采芷《北魏后期的三壁三龛式窟》; 赵曙光《龙王庙西侧古代遗址清理简报》; (日)长广敏雄《云冈石窟初•中期的特例大窟》,均见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二),文物出版社、株式会社平凡社出版(1994年)。 (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图像学》(刘永增译),《北朝研究》1994年第1期。 阎文儒《论云冈石窟的造像题材与风格》,《北朝研究》1994年第2—3期。 李生龙《云冈昙曜五窟之质疑》,《北朝研究》1994年第2—3期。 杭 侃《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文物》1994年第10期。 王银田《流散在日本的云冈石窟雕像》,《北朝研究》(云冈研究专号)1994年。 辛长青《昙曜初探》,《北朝研究》1994年第2—3期。 辛长青《云冈石窟的金代修建工程》,《大同史论精选》(姚斌主编),新华出版社1994年。 王建舜《云冈佛教石窟艺术的形式价值与表现》,《大同史论精选》(姚斌主编),新华出版社1994年。 李治国《云冈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浅议》, 《北朝研究》1994年2-3期。 陈 媛《云冈石窟的庙门为啥小?》,《沧桑》 1994年第3期。 (日)吉村怜《昙曜五窟营造顺序》,《佛教艺术》1994年212号。 赵一德《云冈〈太和七年造像题志〉辨考》,《文物季刊》1995年第3期。 周润年《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 宫大中《从云冈到龙门的三世佛造像》;(台湾)陈奕恺《略论北魏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浮雕塔形》;(台湾) 方初惠《北魏飞天图像表现类型——云冈、龙门石窟飞天图像略析》,均见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赵一德《云冈佛母塔洞的宫闱内秘》,《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 杨军昌、黄继忠《石质品的保护处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6年第8卷第1期。 黄继忠《煤尘对云冈石窟石雕的影响》,1996年6月硕士生毕业论文(复旦大学)。 王 恒《云冈石窟艺术赏析》,《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王 恒《大同云冈石窟》,《三晋丰碑》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宏斌《今古纵横话云冈》,《煤城之光》1997年第1期。 (日)长广敏雄、水野清一《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王雁卿译),《文物季刊》1997年第2期。 黄继忠《GEOLOGICAL HAZARDS AND TREATMENTS OF YUNGANG GROTTOES INCHINA》(中国云冈石窟的地质病害及其防治对策)一文被1997年9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土耳其国际地质与环境会议”采用。 黄继忠、解廷藩、张莉《云冈石窟大气粉尘中无机离子的分析》,《文物季刊》1997年第3期。 黄继忠《云冈石窟大气粉尘污染及其对石雕的影响》,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编《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张宏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与武州山》,《煤城之光》1998年第5期。 张宏斌《云冈石窟的乐舞雕刻》,《煤城之光》1998年第10期。 张 力《云冈石窟让109国道改线》,《时代潮》1998年第7期。 王宝库、王鹏《真容巨壮 世法所稀──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佛教文化》1998年第4期。 李海、陈顺喜、陈昆松、贾云波、解廷凡、黄继忠《云冈石窟彩绘颜料初步分析》,《文物》1998年第6期。 戴仕炳 G.Struebel 瞿爱莎、黄继忠《云冈石窟石雕的风化——自然与环境因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8月(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论文集)。 黄继忠、张俊芳《应用电法勘探调查云冈石窟岩体裂隙》,《文物季刊》1998年第3期。 黄继忠、史变青、解廷藩、张莉、唐静娟、许志正《云冈石窟大气粉尘中金属离子的分析》,《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14卷)。 苑静虎《云冈石窟风化研究》,中德专家合作保护云冈石窟研讨会。 李治国《周总理在云冈》,《文物世界》1999年第4期。 王 恒《从云冈到犍陀罗》,《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 王 恒《云冈石窟乐伎雕刻赏析》, 台湾《乐览》1999年第3、4、5期。 王 恒《云冈装饰的民族化典型》,《山西省考古学会第十届年会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 李雪芹《云冈石窟雕刻中的动物》,《文物世界》1999年第3期。 张宏斌《云冈大佛的帝王象征》,《大同今古》1999年第1期。 张宏斌《云冈石窟交脚坐佛造型探因》,《煤城之光》1999年第2期。 马志强、李海《云冈石窟历代名称考》,《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十五卷)。 王银田《流散在日本的云冈石窟雕像》,《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9年第 1期。 王 恒《论云冈石窟中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 张 华《浅议云冈石窟中期洞窟形制反映的北魏佛寺》,《文物世界》2000第6期。 雯 菖《云冈石窟为何雕凿在武周山》,《当代矿工》 2000年第11期。 赵昆雨《云冈石窟音乐图像综述》,《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 黄继忠、史变青、解廷藩《云冈石窟大气总悬浮微粒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及污染源初探》,《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总第124期)。 黄继忠《环境污染对石质文物的影响》,第二届中国科技考古学会2000年年会。 黄继忠《云冈石窟第九、十、十二窟洞窟稳定性分析研究》,2000年云冈石窟研究课题。 王 恒《试论云冈石窟佛像服装特点》,《文物世界》2001年第2 期。 王 恒《云冈石窟横笛雕刻释》,台湾《乐览》2001年第22期。 王 恒《云冈石窟中表现的“孝道”思想—云冈“睒道士本生”画解》,《文物世界》2001年第3期。 王 恒《〈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兼谈佛教艺术中国化》,《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李雪芹《关于云冈石窟新编窟号的补充说明》,《文物》2001年第5期。 王建舜《论云冈石窟第7窟和第8窟的承上启下作用》,《北朝研究》2001年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8月出版。 李立芬《云冈神韵——飞天》,《北岳》2001年第6期(总第110期)。 2002年——2003年 刘建军 王克林 曹承明《洞窟开凿技术揭秘——云冈石窟第三窟遗址》,《中国十大百年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5月。 刘建军《云冈“太和七年造像题记”辨证》,《文物世界》2002年第4期。 (日)斋藤龙一《云冈石窟中心柱窟的展开及其影响》(丁淑君译),《美学美术史论集》第十四辑,2002年。 张 焯《隋炀帝与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2002年12月27日。 王 恒《二佛并坐及其佛教意义》,《文物世界》2002年第1期。 王建舜《云冈石窟洞窟前壁三种类型及科学性》,《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4期。 张海雁《云冈石窟佛像雕刻艺术》,《东南文化》2002年第8 期。 力 强《大同云冈石窟》,《今日山西》2002年第3期。 李世仪《云冈石窟北魏大佛》,《上海集邮》2002年第5期。 崔晓霞《周总理关怀云冈石窟》,《文物世界》 2000年第3期。 田彩凤《云冈石窟造像中的乐舞艺术》,《舞蹈》2002年第11期。 郝 功《关于鲁迅与云冈石窟的几则史料》,《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席香妮、David《云冈石窟:世界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文化交流》2002年第6期。 韩 鹏《云冈飞天艺术特征》,《雕塑》2002年第1期。 黄继忠《工业粉尘对实质文物的影响及环境标准的研究》2002年完成,(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 池茂花《云冈石窟顶部渗水严重》,《记者观察》2002年第5期。 陈 日《硫酸盐化速率对云冈石窟的环境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张 焯 《鹿苑赋与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2003年10月31日。 王 恒 《云冈双窟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 张 华 《云冈石窟窟顶雕饰图案》,《敦煌研究》2003 年第4期。 张 华 《云冈石窟洞窟形制的特征与布局》,《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张 华 《云冈石窟浮雕塔形浅议》,《文物世界》2003年第4期。 赵昆雨《云冈石窟造像服饰雕刻特征及其演变》,《文物世界》2003年第5期。 李立芬《云冈石窟的佛经故事画雕刻》,《三晋旅游报》(文物旅游专刊)2003年10月20日、27日。 杨建峰《周恩来、蓬皮杜与大同云冈石窟》,《文史月刊》 2003年第10期。 黄继忠《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文物世界》2003年第3期。 黄继忠《云冈石窟地质特征研究》,《东南文化》2003年第5期。 黄继忠《云冈石窟主要病害及治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黄继忠《大气污染对云冈石窟的风化侵蚀及防护对策》,《环境保护》2003年第10期。 黄继忠《十里河工程对周边环境及云冈石窟文物影响预研究》,大同水务局委托研究课题。 黄继忠《云冈石窟保护五十年》,《煤城之光》2003年第11期。 李 海《大气污染对云冈石窟的风化侵蚀及防护对策》,《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周尚忠《仿自然条件对云冈石窟风化的研究》,《山西能源与节能》2003年第4期。 李海、石云龙、黄继忠《大气污染对云冈石窟的风化侵蚀及防护对策》,《环境保护》 2003年第10期。 2004年——2005年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第三窟遗址发掘简报》(执笔:刘建军、曹臣民、王克林),《文物》2004年第6期。 张 焯《金元之际全真道入据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5日。 赵昆雨《云冈本缘故事雕刻内容及其特征》,《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赵昆雨《云冈儒童本生及阿输迦施土信仰模式》,《佛教文化》2004年第5期。 (日)吉村怜《昙曜五窟的修建情况》(丛燕丽译),《文物世界》2004年第4期。 (日)石松日奈子《云冈中期石窟新论——沙门统昙曜的地位丧失和胡服供养人像的出现》(姜捷译),《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 王 恒《云冈石窟菩萨像的宝华冠和服饰佩饰》,《文物世界》2004年第4期。 康印昌《云冈石窟佛籁洞初探》,《人民音乐》 2004年第3期 冷 子《云冈石窟》,《中国宗教》 2004年第7期。 金维诺《北魏云冈与龙门等石窟》,《雕塑》 2004年第1期。 王 恒《云冈石窟碑刻留下的13个信息》,《山西日报》 2004年10月12日。 王建舜《论云冈石窟双窟的概念及特征》,《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年7月,商务印书馆。 殷 宪《云冈石窟所反映的一些北魏政治社会情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7月,商务印书馆。 (日)吉村怜《昙曜五窟三则》,《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7月,商务印书馆。 李治国《周总理关怀云冈石窟》,《大同日报》2004年9月15日。 李立芬《刻在石头上的王朝—解读云冈石窟》,《中国民航》2004年第5期。 黄继忠《云冈石窟的保护历程》,《大同宣传》2004年第1期。 黄继忠、张俊芳《粉尘对云冈石窟石雕影响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第1期(第16卷)。 黄继忠《水对云冈石窟石雕影响的研究》,第二届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2004年6月。 黄继忠《云冈石窟砂岩表面凝结水形成机制》,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砖石类文物保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李海、石云龙、杨成全、黄继忠《云冈石窟石雕表面降尘中金属元素分析》,《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 李治国《云冈石窟研究与保护五十年》,《大同日报》2005年10月16日。 张 焯《<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议》,《中国文物报》2005年4月1日。 张 焯《“褒衣博带”与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26日。 解 华《真容巨壮之昙曜五窟——记云冈石窟早期洞窟》,《大同晚报》2005年9月12日。 解 华《云冈石窟寺庙地产考》,《文物世界》2005年第5期。 员小中《云冈石窟与<维摩诘经>》,《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16 日。 张 艳《云冈石窟中的二佛并坐和文殊问疾》,《文物世界》2005年第4期。 宁立新、张海啸《云冈孝文石窟考》,《文物世界》2005年第2期。 董岩春《走近云冈石窟》,《文史月刊》 2005年第6期。 李 春、杜文岚《论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年第4期。 程乃莲《云冈石窟中飞天造型刍议》,《美术观察》 2005年第1期。 钟 健《从云冈石窟看佛教造像的本土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年第2期。 王克芬《云岡石窟•舞蹈雕像多元风格溯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王雁卿《云冈石窟第20窟立佛与佛龛》,《敦煌研究》2005年第5期。 韩有成《试论须弥山北魏洞窟中的“云冈因素”》,《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4期。 刘 颖《Cultural Mergence and Evolvement in Grottos——麦积山石窟与云冈石窟北魏佛像比较》(Comparison of Figure of Buddha Joss between Maiji Mountain Grotto and Yungang Grotto in Bei Dynasy),《四川大学》2005年10月。 曹道衡《对云冈石窟的新探索》,《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23日。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西部时报》2005年12月16日。 张旭云《浅谈云冈石窟建筑摄影的特征》,《山西工人日报》2005年10月16日。 黄继忠《云冈石窟顶部渗水对石雕的作用及防治对策》山西省文物局,2005年科研课题。 苑静虎、牛春、温晓龙《云冈石窟石雕风化与防治》,《龙游石窟保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10月。 马在平、黄继忠、张洪《云冈石窟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化学风化及相关文物病害研究》,《中国岩溶》 2005年第1期。 《石质文物风化机理探明 云冈石窟可得到更好保护》,《山西日报》2005年12月15日。 2006年——2007年 金 申《云冈20窟佛坐像对太和期单尊佛像的影响》,《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 张明远《云冈昙曜五窟中的外来因素》,《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张庆捷、李书吉、李刚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章 武《沧桑云冈》,《炎黄纵横》2006年第1期。 王烜华《横笛张扬配琵琶——云冈石窟雕刻中管弦乐器组合的时代意义》,《文物世界》2006年第2期。 许建春《王权与教权结合的产物——析云冈20窟大坐佛的文化内涵》,《美苑》2006年第4期。 张建设《云冈石窟二十窟释迦坐像的雕刻艺术》,《沧桑》2006年第4期。 葛世民《论云冈石窟开凿年代》,《中国文物报》2006年6月23日。 陈智慧《云冈石窟之美》,《中国宗教》2006第7期。 柳林独客《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云冈石窟》,《两岸关系》2006年第11期。 刘建军《北魏洞窟究竟是如何开凿的》,《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22日。 栗小岭《云游石窟》,《阅读》2006年第11期。 伍 振《云冈石窟 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城乡建设》2006年第11期。 辛长青《云冈石窟与耆阇崛山——关于云冈石窟开凿年代的新说》,大同日报2006年12月8日。 《云冈千佛像——鹿女夫人千乳息战争 武州石窟万佛颂永久》,《大同日报》2006年12月8日。 (日)八木春生《书评:冈村秀典编<云冈石窟•遗物篇>》,《史林》第89卷第5号,2006年。 谭科艳、徐清、曹晓娟、黄继忠、黄继国、程建京、陈明《十里河工程对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影响的研究》,《文物世界》2006年第2期。 甘向明《云冈石窟凝结水研究与防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年。 黄继忠《水对云冈石窟石雕的作用及防治对策》,《中国文物报》 2006年7月21日。 梅 宝、邓世坤、胡朝彬《探地雷达技术在云冈石窟维护中的应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6年第6期。 杜晓黎《文物保护合作新尝试——中日专家共同考察麦积山、炳灵寺、云冈石窟、内蒙古大召寺》,《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6日。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历程》,《大同日报》2006年6月8日。 李约汉、刘杰、艾子《云冈:永远的石像——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黄继忠谈石窟的地质保护》,《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11月2日。 赵昆雨《云冈石窟乐舞雕刻研究》,《敦煌研究》2007年第2期。 张 焯《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中国文物报》 2007年6月29日。 张 焯《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敦煌研究》2007年第6期。 张 华《云冈石窟的建筑脊饰》,《敦煌研究》2007年第6期。 阎玉明《云冈石窟》,《黄河之声》2007年第6期。 晓 小、云烟缭绕《云冈石窟: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科学之友》2007年第8期。 丰 驰《大同北魏遗迹与<水经注>》,《文物世界》2007年第5期。 吴 新《北魏的微笑 感悟云岗大佛》,《艺术界》2007年第5期。 刘成根《云冈石窟的价值与体现》,《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10月26日。 2008年——2009年 王建舜《云冈石窟的文化品质与审美特点》,《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 王 恒《云冈石窟盝形龛的演变》,《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黄继忠《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防水保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1月。 王 恒《云冈石窟壁面浮雕塔研究》、刘建军《云冈山顶佛塔基址发现及其相关问题》、赵昆雨《云冈第16-1窟的营造时代及其功德主》、张华《云冈石窟屋形龛刍议》,见《北魏平城研究文集》(主编:董瑞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任建光; 黄继忠; 石云龙; 李海; 杨成全《地球物理电法勘探技术在云冈石窟保护中的应用》,《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杨晓杰; 彭涛; 李桂刚; 刘剑; 吴佳佳; 张帆; 张保童《云冈石窟立柱岩体长期强度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2月。 陈悦新《读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云冈石窟>》,《文物》2009年第1期。 陈悦新《云冈、龙门、巩县、响堂山石窟的佛衣类型》,《考古》2009年4期。 2010年——2011年 宿白《试释云冈石窟的分期《云冈石窟卷画册读后》,《文物》2010年第7期(总第650期)。 《激光扫描技术为云冈石窟建“数字档案”》,《北京档案》2010年第2期。 《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寺庙遗址》,《中国文物报》2011年1月7日。 云冈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测绘中的应用》(王恒执笔),《文物》2011年第1期。 张焯《云冈石窟源流考略》(又名《东方佛教的第一圣地》),《中国文物报》2011年7月8日。李静、周明《云冈与巩县北魏中晚期石窟天井图样比较》 飞天 2011年第4期 杭侃 《云冈石窟第3窟开凿遗迹所反映的问题》 石窟寺研究 2011年第1期 旅游时代 《千年石窟话沧桑看罢龙门看云冈》 2011年10月 怀一 《云冈记忆》 山西文学 2011年第1期 任东方、高方志刚 《云冈石窟: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美术界 2011年2月 骆同 《互联网帮我认识云冈石窟》 小学生(新读写) 2011年第6期 彭志国 《从云冈到龙门-双窟记(上)云冈石窟:一个逝去王朝的面容》优品 2011年第2期 彭志国 《从云冈到龙门—双窟记(下)龙门石窟:帝都佛梦》 优品 2011年第3期 李静、叶晶璟 《从敦煌到云冈、龙门北朝隋代石窟天井飞天图像之演变》 大家2011年第22期 任凤霞 《北魏龙门云冈石窟比较及其相关的文化融合》 科技向导 2011年第26期 筱原典生 《皇家寺院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 东方收藏 2011年第二期 马淑芝、方云、贾洪彪、钱同辉、黄继忠 《云冈石窟第9、10窟列柱地质病害特征与加固设计》 地质科技情报 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 刘月成、王尚芝、石云龙、吴杰佳 《云冈石窟岩缝结晶物中钙离子的测定》 光谱实验室 第28卷第3期 2011年5月 姚建云、黄安民、兰暁原 《基于CVM方法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一云冈石窟为例》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5期 许敏 《云冈、龙门石窟造像汉化演变探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 2010年4月 伍琅 《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雕塑的社会功能与当代意义》 柳州师专学报 第26卷第2期 2011年4月 陈光明 《古代雕刻艺术宝库: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民主 2011年第4期 朱普选 《宗教文化景观产生的环境背景—以青海石经墙与山西云冈石窟为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2期 2011年4月 朴基宪 《论云冈石窟所见楼阁式佛塔的起源及演变》 石窟寺研究 云冈石窟研究院 《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测绘中的应用》 文物 2011年第1期 黄继忠、任建光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云冈石窟保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23卷第2期 2011年5月 方云、陈星、刘俊红、程勋、严绍军 《云冈石窟危岩发育的成因分析》 现代地质 第25卷第1期 2011年2月 杨成全、孟田华、卢玉和 《云冈石窟石质、降尘样品的太赫兹光谱分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7卷第2期 2011年4月 黄继忠、姜建利、戴仕炳 《云冈石窟石雕科学保护的技术限制》 文物世界2011年第5期 马志强、王雁卿 《云冈石窟尖拱龛形制探讨》 沧桑 2011年第5期 翁履谦、杨海峰、王逢睿、宋申华 《云冈石窟砂岩微观风化特征研究》 材料导报2011年11月第25卷 冯新生 《“壁面点云”全方位“触摸”云冈石窟》 中国旅游报 2011年4月4日 冯新生 《十二五,云冈石窟将会怎么样》 中国旅游报 2011年4月13日 冯新生 《大同云冈石窟“保卫战”》 中国旅游报 2011年6月6日 齐迎红 《周恩来与云冈石窟“三年保护工程”》 中国民族报 2011年2月15日 宗教周刊 《云冈石窟寺庙遗址印证当时佛教繁荣景象》 2011年11月29日 卢玉和、孟田华、杨成全、石云龙 《应用太赫兹技术对云冈石窟不同岩石样品的分析》 测试技术学报 2011年第6期 万红杰 《高科技让云冈石窟延年益寿》 中国文化报 2011年1月17日 群言 《为云冈石窟全面数字化奠定基础“云冈石窟数字化工程师范研究”通过验收》 大同日报 2011年2月18日 王学涛、刘翔霄 《云冈石窟今年有望新增“模拟游”》 大同日报2011年3月8日 常瑞娟 《从云冈石窟旅游文本看汉译英需注意的问题》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员小中 《云冈石窟中的龙形图像》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徐建国 《云冈石窟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探讨》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郝春涛 《电子媒介时代云冈文化传播途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 李建斌 《云冈石窟发现寺院遗址印证《水经注》有关描述》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5日 刘畅 《云冈石窟壁画中装饰色彩美的探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凌建英、李太荣 《多元文化融合中的石窟文化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李化民 《云冈石窟窟顶发现古代塔基遗址》 山西日报2011年10月20日 孟苗 《云冈石窟新发现佛教寺院古代塔遗址露真容》 山西日报2011年11月10日 赵昆雨 《云冈第5-4窟的时代属性》 石窟寺研究第6期 杭侃 《云冈石窟第3窟开凿遗迹所反映的问题》 石窟寺研究 第11期 范鸿武 《云冈石窟选址研究》 新视觉艺术 2011年第3期 齐迎红 《云冈石窟的主要病害及成因》 山西经济日报 2011年5月29日 杨晓明 《在高起点上续写云冈传奇—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发大景区打造大产业侧记》 山西经济日报 2011年11月3日 王琦玲、赵勃 《云冈石窟岩缝结晶物中离子的分析研究》 化工中间休2011年第9期 霍斯佳、范文静、孙克勤 《云冈石窟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年第10期 郭准 《云冈石窟》 2012年——2013年 《北京新纪元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优秀项目巡展-云冈石窟博物馆和表演中心》安家2012年第1期 《云冈石窟(简介)》 2012第2期 《天津市测绘院为云冈石窟三维数字化建设作贡献》 城市勘测 2012年6月 崔晓霞 《云冈石窟寒泉小考》 中国文物报 2012年3月9日 王瑶 《云冈石窟五华洞岩体加固及窟檐建设工程开工》大同日报2012年6月28日 曹春生、潘田 《论云冈石窟和双林寺的造像异同》 大众文艺 2012年第11期 周霄、高峰、张爱武、周科朝 《VIS/NIR高光谱成像在中国云冈石窟砂岩风化状况分布研究中的进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32卷第3期 2012年3月 张纯洁 《锦绣中华低调接管云冈石窟》 中国经济时报 2012年5月7日 张纯洁 《锦绣中华“托管”云冈石窟合作模式是否可行》 中国经济时报 2012年7月9日 张峰、刘欣 《简谈云冈石窟造像特征》 艺术美术2012年第7期(中) 曹雄 《浅谈云冈石窟雕刻民族化的演变》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4期2012年7月 路金辉 《云冈文化传播方式初探》 青年记者 2012年8月 孟苗 《云冈石窟保护建设工程方案确定 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建筑风格定为北魏版》 山西日报 2012年3月29日 孟苗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 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入选》 山西日报 2012年4月14日 《大同云冈石窟窟顶考古新发现 辽金时期规模最大铸造工场面世》 三晋都市报 2012年1月3日 崔晓霞 《云冈维摩诘变相故事内容释读》 文物世界2012年第2期 孙博、彭宁波、王逢睿 《云冈石窟第19窟西耳窟地震动力响应》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刘晓伟 《大同云冈石窟38窟的“音乐树” 》 艺术评论 2012年第5期 黄一 《云冈石窟第12窟古篪辨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刊 2012年第1期 何建国《平城·大同·历史与文化——山西大同大学第二届云冈文化论坛综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刘月成 王尚芝 孟双明 关翠林 石云龙《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冈石窟降尘中的钾、钙、锌、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6期 霍亮《谈云冈景区松林晨爽景点工程勘察》《山西建筑》2012年第35期 员小中《云冈石窟的皇家特性》《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凌建英《云冈文化蕴涵的人文精神解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6期 刘晓伟《云冈石窟乐器图》《音乐创作》2012年第11期 王建英《论大同云冈石窟佛像服装的艺术审美特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许晓静《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发展的新思考》《沧桑》2012年第4期 张峰 刘欣《简谈云冈石窟造像特征》《科教导刊》2012年第20期 曹春生 潘甜《论云冈石窟和双林寺的造像异同》《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年第11期 解华《云冈石窟中的地神造像》《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员小中《云冈石窟第6窟金身佛像之谜》《科技信息(山东)》2012年第21期 黄继忠 万力 彭涛 曹文炳 王旭升《云冈石窟水分来源探查工程及若干成果》《工程勘察》2012年第11期 万力 曹文炳 王旭升 黄继忠 许飞《云冈石窟水汽转化特征的初步研究》《工程勘察》2012年第11期 王旭升 万力 彭涛 董佩 钱静《云冈石窟入渗水的形成和运移》《工程勘察》2012年第11期 任建光 王旭升 黄继忠 张俊芳《云冈石窟建造特征与水患的关系》《工程勘察》2012年第11期 刘晓伟《大同云冈石窟38窟的“音乐树”》《艺术评论》2012年第5期 刘月成 石云龙 杨成全 王尚芝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冈石窟岩缝结晶物中的Mg》《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徐建国《云冈石窟“纪念碑性”造像意义探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赵林娟《云冈石窟表面有害污染物调研》《文博》2013年第3期 张军《云冈石窟忍冬纹导入大同城市形象中的意义》《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严绍军 谭松娥 刘俊红 赵玉波《酸对云冈石窟砂岩的劣化作用试验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年第9期 范鸿武《试论云冈石窟佛教艺术的鲜卑族文化特色》《新视觉艺术》2013年第3期 李刚《云冈石窟与北魏佛教文化发展研究》《新西部:下旬·理论》2013年第6期 任建光 黄继忠 王旭升《云冈石窟龙王庙沟风化砂岩风化深度与风化速度环境磁学无损探测》《工程勘察》2013年第9期 李南芹《由北魏历史看飞天形象演化——以云冈飞天的演变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第15期 项阳《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中国音乐》2013年第2期 周华 高峰 王扬 王昌燧《云冈石窟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清洗效果检测技术实验》《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年第1期 员小中《云冈石窟东部窟区摩崖题记考》《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李宏刚《云冈石窟忍冬纹、莲花纹、火焰纹纹饰流变探微》《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张军《云冈石窟忍冬纹导入大同城市VI的方式》《设计艺术研究》2013年第1期 2014年——2015年 《云冈石窟砂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 方云; 乔梁; 陈星; 严绍军; 翟国林; 梁亚武, 岩土力学, 2014年09期 《云冈石窟风化的综合分析研究》 孟田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博士论文 《大同云冈石窟的空间设计研究》 骞蕙, 太原理工大学, 硕士论文 《物探方法在云冈石窟中的综合应用》 丁志海, 兰州大学, 硕士论文 《北魏匠师在云冈石窟造像中的雕刻技法与审美理想》 乔建奇, 文物世界, 2014年03期 《云冈石窟飞天服饰研究》乔建奇; 杨俊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02期 《云冈石窟文化融合分析》 蒋雯,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01期 《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与印度佛教造像的关系》 范鸿武, 大众文艺, 2014年18期, 《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体验式开发探讨——以云冈石窟为例 》 李中建; 张建忠; 罗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04期 《南涅水石刻与大同云冈石窟的对比研究》 张瑛,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02期 《云冈石窟“诗”与“画”的美学对话》 何卓琳; 凌建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04期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及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黄白; 陈伟, 大舞台, 2014年07期 《云冈石窟造像题记所见的北魏佛教信仰特征》 徐婷, 宗教学研究, 2014年01期, 《略论云冈石窟装饰艺术的市场价值》 赵媛媛, 美术大观, 2014年10期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云冈石窟13窟数字化中的应用》 田继成; 罗宏; 吴邵明, 城市勘测, 2014年04期 《SEM和X-Ray对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物的分析》 孟田华; 杨成全; 卢玉和; 董丽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04期 《穿越时空的艺术交响——中世纪勃艮第地区克吕尼派罗马式教堂门楣雕塑与北魏孝文帝时期云冈石窟雕塑之比较》 谢扬帆, 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 《佛教石窟造像功用思想研究——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等石窟造像为例》 宏正; 界平, 敦煌学辑刊, 2014年01期 《云冈石窟早期乐器图像探析》 李君; 焉树芬, 大众文艺, 2014年22期 《云冈石窟研究院收藏的一件北魏菩萨石造像》 刘建军; 解华; 兰静; 员新华, 文物, 2014年03期 《毁与礼——观云冈石窟》 张怿, 中国设备工程, 2014年11期 任建光、张焯,石美凤,黄继忠《云冈石窟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 赵昆雨 《古道西风别样熏-----北魏平城时代的胡风乐舞》 《敦煌研究》 2015年3月 赵昆雨《戎华兼采 鲜卑当歌-北魏平城时代乐舞文化中的鲜卑因素》 《中国音乐》 2015年第4期 王雁翔、张华 《文化名人感悟云冈石窟》大同新闻网2015年3月 赵磊、耿红、张润平《云冈石窟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的单颗粒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年4月 张华《璀璨文明 辉煌彰显-见证北魏佛教文化之云冈石窟》 《大同历史文化研究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赵昆雨、耿波《图之以万形 缀之以清永-云冈石窟造像艺术的时代性与多元性》 《大同历史文化研究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王恒<云冈《金碑》的考古学意义>《大同历史文化研究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王雁卿《简析北魏鲜卑服的汉化》《大同历史文化研究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张焯《山西省的由来》 《大同历史文化研究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灵丘冶炼遗址调查》李雪芹 《大同历史文化研究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樊莉《云冈石窟造像中的色彩语言浅析》《卷宗》2015年第10期 解华《浅议科学保护、管理云冈石窟》《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23期 耿红、史旭荣、张润平《大同云冈石窟景区的环境美学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年8月 耿波《平城魏碑与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年10月 王恒 《“云冈模式”中的犍陀罗身影》 王雁卿 《北魏平城胡人的考古学观察》
2016年——2017年
张庆捷 张焯 黄继中 李白军 江伟伟 冀晋东: 《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北魏佛教寺院遗址》《考古学报》2016年04期 员小中 王雁翔:《久别重逢的石雕——云冈石窟窟前出土的几件石雕找到了位置》 《敦煌研究》 2016年第2期 刘建军《大方等陀螺尼经》的“十二梦王”石刻图像研究 《佛教艺术》 王雁卿:《大同出土的北魏漆棺》《西部考古》第十一辑 赵昆雨:《鲁迅与云冈的未了缘》《中国文物报》2016年10月21日 董凯 :《中国传统泥塑胎体制作—不同工艺使用材料的区别及作用》 《中国文物报》 2016年07月22日, 2016年8月5日 董凯: 《古建筑油饰彩画防火研究》 《中国文物报》 2016年10月28日 董凯: 《鲁迅与云冈》 《大同日报》2016年6月29日 高平传:《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探测性凿孔》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4月10日 张海蛟《山西新绛福胜寺彩塑制作工艺探析》 中国文物报 2016年1月8日 何勇 《大型高浮雕石质文物的数字化探索—以云冈石窟为例》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 张海雁《特辑 云冈石窟》国华(日文杂志)、《山西大同影壁图案艺术》南方文物 2016年02期 曹彦:《色彩华丽的第9、10窟》2016年8月3日、《华丽飘逸的第11、12、13窟》2016年8月10日、《万佛济济的第15窟》2016年8月24日、《昙曜五窟》2016年8月31日等,《大同日报》 李雪芹:《乱世女皇—冯太后》《大同日报》2016年7月6日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刊:
王恒《云冈印相》、李雪芹《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式调查》、 员小中《云冈石窟供养人的缘起、形式及目的》、 王雁卿《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早期圆拱龛探讨》、 邓星亮、程思彤《浅谈云冈石窟中菩萨造像的宝冠类型》、 王晨《云冈石窟装饰图案》、 任建光、黄继忠、胡翠风《云冈第2窟北壁砂岩风化程度环境磁学无损评价》等
2017年——2018年
2017年5月,彭明浩的《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本书从营造工程的视角,考察云冈石窟各类工事活动的关系,注重空间层次及打破、避让等遗迹现象,可视为考古层位学在石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考古类型学结合,或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的考察石窟。 2017年3月,日本木下杢太郎著,张嘉伦译的《大同石佛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收藏了云冈石窟的一些难得的老照片,《大同石佛寺》这本书的历史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学术价值,而木下先生在云冈考察中所表现出的令人折服的精神和态度,也感染着百年之后的我们。 论文: 李敏:《云冈石窟博物馆数字展示分析》,《包装世界》,2017年9月25日。 谷敏:《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根据考古材料对〈水经注〉关于云冈石窟记载的探讨》,《文物》,2017年2月25日。 边奇峰:《基于游客感知探讨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以大同市云冈石窟为例》,《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年6月15日。 李美燕:《云冈石窟流失海外之“菩萨抚琴”雕像考》,《艺术百家》,2017年3月15 日。 金建荣:《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佛像背光研究》,《四川文物》,2017年2月10日。 武大明:《云冈石窟早期佛教造像的多元化因缘》,《山西档案》,2017年05月29日。 范军:《云冈石窟北魏前期佛教雕塑中的印度佛教艺术样式及其设计》,《设计》,2017年08月22日。 武秉政:《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研究》,《美与时代(中)》,2017年4月15日。 邹雨辰:《以云冈、龙门石窟为例谈飞天图像的流变》,《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11月15日。 李雪芹:《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2月28日。 郑彤彤:《近代云冈石窟发现史事考》,《长治学院学报》,2017年08月15日。 彭栓红:《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的叙述特征》,《北方文物》,2017年02月20日。 兰艳凤、张兵:《大同云冈石窟》,《文史月刊》,2017年09月01日。 黄文智:《大同云冈北魏中晚期窟龛佛像造型分析——以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09月30日。 王友奎:《大同云冈第1、2窟图像构成分析》,《敦煌学辑刊》,2017年06月15日。 吴邵明、梁晓娜:《 超大型石窟寺三维几何重建技术的研究》,《城市勘测》,2017年10月15日。 吴巧云:《北魏华乐复何在 云冈千年日日鸣——凝固在云冈石窟乐器图像中的北魏音乐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10月30日。 吴巧云、姬红兵:《云冈石窟音乐窟中的北魏音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09月25日。 李梅香:《云冈石窟中金翅鸟形象的汉化研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08月25日 。 曹松钊:《云冈石窟发展与当今雕塑中国化探索的启示》,《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04月25日。 冯晓晓; 李珍梅:《关于北魏云冈石窟造像题记的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月28日。 陈洪萍:《云冈石窟早期千佛龛》,《文物世界》,2017年11月15日。 王东梅:《游山西 寻访云冈石窟》,《中华建设》,2017年08月28日 。 李佳、宁若茜:《从石窟伎乐造型演变看云冈飞天文化》,《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7月1日。 刘丽芳:《云冈石窟双窟浅议——以第1、2窟为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06月28日。 王友奎:《云冈石窟第11—13窟图像构成分析》,《敦煌研究》,2017年08月15日。
|